Posted on: December 27, 2021 Posted by: 敏敏 Comments: 0
先知穆罕默德生平系列

بِسْمِ اللَّهِ الرَّحْمَٰنِ الرَّحِيمِ

先知穆罕默德(ﷺ)悄悄地開始,向家人和一小群朋友講述他所受的啟示,隨後,他們成為踴躍和和藹可親的追隨者,因為他們相信他(ﷺ)是被期待已久的阿拉伯先知。但穆罕默德(ﷺ)意識到,大多數 “古萊氏” 人幾乎不可能接受這一點。過去的真主使者們,都是一些大人物,或社會的奠基人,有些甚至在眾人面前行使了奇蹟。
故此,大部分的阿拉伯人會質疑,穆罕默德(ﷺ)如何能與摩西或耶穌相提並論呢?”古萊氏”人基本上是看著他長大的;他們看著他在市場上做生意,像其他人一樣般的吃喝。他們拋棄了許多 “穆魯瓦” (是指遊牧民族的俠義精神,包括對部落的忠誠、有勇氣、忍耐、慷慨和對祖先的敬畏、等等) 的價值觀,但只保留了其精英主義、貴族的觀點,並期望真主能從更顯赫的氏族之中,選擇出身名門的先知,而不是選取 “哈希姆” 氏族的一個孤兒。

當先知穆罕默德(ﷺ)告訴他們放棄自以為是的生活模式,從而可能違反了他們的祖先一直以來的做法時,他們如何反應?

即使在這個早期階段,先知穆罕默德(ﷺ)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對。他的妻子 “卡蒂姐” 和他們的女兒們,以及 “阿里” 和當時還是養子的 “宰德” 無條件地接受了他的先知身份,儘管他的叔叔 “阿布·塔利卜” 會繼續愛護和支持他,但他仍為先知穆罕默德(ﷺ)冒然背離他們祖先的絕對權威,而深感痛心。他的堂兄弟——”賈法爾·伊本·阿比·塔利卜”、”阿卜杜拉” 和 “烏拜達拉·伊本·賈赫什”,以及他們的姊妹 “扎伊納布” —— 都接受了伊斯蘭,但他的叔叔 “阿巴斯” 和 “哈姆扎” 並不接受先知的新身份,儘管他們的妻子已接受了伊斯蘭。先知穆罕默德(ﷺ)的女婿 “阿布·阿斯” 與他的女兒 “扎伊納布” 結婚,更是拒絕考慮這宗教。自然地,這讓先知穆罕默德(ﷺ)感到苦惱。
家庭團結是一種神聖的價值,像任何阿拉伯人一樣,他(ﷺ)尊重部落和氏族的長輩。他(ﷺ)期望領導力能來自高層長輩的支持,但回應他的信息的,都是年輕一代。這古蘭經的啟示已經開始將先知穆罕默德(ﷺ)與社會常態無形的分界,他的許多追隨者,絕大部分是婦女、其他次等氏族的自由人、僕人和奴隸。故此,有些 “古萊氏” 長老,對新啓示還是一無所知的時候,便已發現很多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都追隨先知,從而令他們感到不快,就如先知挪亞(ﷺ)當時的情況差不多。
“弱勢社群”的人並非是指全都是一些貧窮的人,這是技術性部落術語,其實是指那些次一等的部落和是指他們在社會上的卑微地位的人。

這些古蘭經啟示只是暴露了,這個城市的無形鴻溝。多年來,年輕人和老年人、富人和窮人、男人和女人之間出現了嚴重不公的鴻溝,而這些啟示給穆罕默德(ﷺ)的古蘭經,逐句,逐段的譴責這些不平等。

在真主的啟發下,先知穆罕默德(ﷺ)重複著真主所啟示的說話,從中揭示出全新的解決不公的方法,和新的生活模式。但在接受啟示的過程中,是非常痛苦和艱難。他(ﷺ)曾經說過:「從沒有在任何一次接收啟示的過程中,不曾令我不想過,我的靈魂是否已經從我身體裡被奪走了。」
有時信息很明確,他(ﷺ)幾乎可以清楚地看到和聽到大天使 “加百列”,有時候,這些啟示對他來說,就像一場賦予生命的一場大雨。但大多數的時候,這神聖的聲音常常是低沉而晦澀的:「有時,它對我來說就像不停搖動鐘聲的迴響,這對我來說是最艱難的;當我意識到它們的信息時,迴響才會減弱。」
他(ﷺ)不得不傾聽所有事件的潛在暗湧,試圖發現到底發生了什麼,他(ﷺ)會因此而變得臉色蒼白,有時候並會用斗篷蓋住自己,彷彿要保護自己免受更大的衝擊。即使在寒冷的日子裡,當他(ﷺ)專心思考,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,他也會大量出汗。
在《古蘭經》中,真主指示先知穆罕默德(ﷺ),要專心聆聽每一句出現的章節;他必須小心,不要過早地將意思強加給每一節經文上,尤其是當它的全部意思尚未完全清楚時。 因此,在《古蘭經》中,真主以穆罕默德(ﷺ)為代言人,直接向麥加人民說話,就像他通過猶太族的 “希伯來” 先知,與猶太人說話一樣。
因此《古蘭經》的語言是神聖的,因為它以這種方式記錄了真主所說的話。當先知穆罕默德(ﷺ)的同伴聆聽古蘭經時,他們覺得是真主與他們直接說話。像任何經典一樣,《古蘭經》提供了一個能接收崇高的真主教誨的平台,彌合了我們短暫又挫敗的凡人世界,與神聖的真主之間的巨大鴻溝。

先知穆罕默德(ﷺ)的同伴熱切地等待著每一個新的章節;他誦讀後,他們會背誦,而有識之士會將其寫下來。他們被這精妙的古蘭經語言所感動和被觸動,他們相信這只能是來自真主安拉。非阿拉伯語人士很難明白和真正欣賞這古蘭經的韻律,因為這很少能在翻譯中傳達出來。
節文似乎不斷地重複,它看似沒有明顯的結構,沒有持續的論點或有組織的敘述。但《古蘭經》並不是為了順序閱讀而設計的,在每年的齋月裡,大天使 “加百列” 都會與先知(ﷺ)由頭到尾重覆一次古蘭經章節,在先知(ﷺ)最後的一個齋月裡,大天使 “加百列” 更是與先知(ﷺ)由頭到尾重覆兩次古蘭經章節,從最長的開始,以最短的結束,因此,變成了這個閱讀順序。而每節古蘭經都包含了基本的教義,並且在任何時候,任何時代,這些重要的教訓,都能適用。

與當時大多數阿拉伯人一樣,先知穆罕默德(ﷺ)既不會讀也不會寫。《古蘭經》這個詞的意思是經 “誦讀”。它不是為私人閱讀而設計的,像大多數經典一樣,它是為了大聲朗讀,而聲音是感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而詩歌在當時的阿拉伯非常重要,這些詩人的地位崇高,是他們自己部落的發言人、社會歷史學家和文化權威,多年來,阿拉伯人學會並明瞭如何聆聽朗誦,並培養出高度複雜的批判耳朵。
吟遊詩人在一年一度的貿易展覽會上,會向來自半島各地的激動的觀眾,高聲朗誦他們的詩歌。每年在 “麥加” 郊外的 “烏卡茲” 集市上都會舉辦一場重要的詩歌比賽,獲勝的詩歌被繡在精美的黑布上,並掛在 “卡巴” 天房的牆壁上。因此,先知穆罕默德(ﷺ)的追隨者,能夠在節文中聽到美妙的韻律,和最重要是其有深度的內容。他們發現主題、單詞、短語和聲音模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出現——就像音樂中的變化,巧妙地放大了原始旋律,並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複雜性。

《古蘭經》刻意的重複;它的思想、意念、圖像和故事,被這些內部的迴聲聯繫在一起,以指導性的重點轉移來加強其中心的教導。它們最初看似將不同的獨立段落聯繫起來,但其實是整合了節文的不同部分,和巧妙地補充了其他節文。《古蘭經》所傳達的事實信息,並非可以立即理解,像先知穆罕默德(ﷺ)一樣,學習的人必須慢慢地吸收它的教義;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的理解會變得更加深刻和成熟,而古蘭經豐富、隱喻的語言和韻律,幫助他們放慢了他們的心理思想過程,從而慢慢地進入了不同的覺悟意識。

真主並沒有高高在上的發出指示,其神聖的聲音不斷地改變它對自己的稱呼—— “我們”、“祂/他”、“你的主”、“安拉” 或 “我” —— 從不同的章節裡,改變 “祂” 與先知,和 “祂” 的聽眾的關係。真主並不是男性,也不是女性。每次誦誦古蘭經或開始做任何事前,都以這樣的祈禱開始:“以至仁至慈的(真主)安拉之名”

“安拉” 是一個陽性名詞,但在這神聖的名字裡,”至仁”(主) 和 “至慈”(主),不僅在語法上是陰性的,而且在詞源上是與子宮這個詞相關的,部分擬人化的女性形象幾乎是所有早期章節的核心,隱喻並暗示這是指婦女懷孕或分娩;尤其對那些失去孩子的女人,以及對被失望的父母謀殺的女孩的淒美回憶。這種強大的女性存在感,在 “麥加” 對婦女咄咄逼人的父權制度中是極為顯著的,故此,許多早期學者,解釋了為什麼女性是最早回應古蘭經信息的人之一。

在每一個早期的古蘭經章節中,真主愛與人親密地交談,經常喜歡以問題的形式提出祂的許多教義——“你有沒有聽到?” “你有否考慮嗎?” “你沒看到嗎?”

因此,每個人都被邀請反省並自我審問,對於這些問題的任何回應,對於能思維和誠實面對自己的人,答案是可而易見的。但對於其他人,便會覺得是模棱兩可的或不確定的,最主要是,給人自己沉思,打開尋找真相答案的開始。伊斯蘭並不是要如其他玄學般的確定性,古蘭經只希望能喚醒人們的潛意識,並能培養一種能分辨對錯的意識。
先知穆罕默德(ﷺ)相信麥加正處於危機之中,因為 “古萊氏” 人不再對他們的行為負責。 在大漠上,貴族們或許傲慢自大,但他卻覺得對自己部落的所有成員,他都是負有責任的。然而,”古萊氏” 人忙著積累私人財富,根本沒有考慮“弱者”的困境,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會產生長遠的後果。為了對抗這種疏忽,古蘭經教導了,每個人必須向真主解釋他們的行為,必有一個 “清算日” ~ 阿拉伯語也意味著 “真相大白的時刻”。在他們死後,人類將不得不面對他們試圖避免的、令人不安的現實,他們會經歷一場無可避免可怕的逆轉,一切看似穩固、重要和永恆的事物都將被證明是轉瞬即逝的。在以下早期的古蘭經撕開了這層錯覺的面紗。
(81:1-9) “當太陽黯黮的時候,當星宿零落的時候,當山巒崩潰的時候,當孕駝被拋棄的時候, 當野獸被集合的時候,當海洋澎湃的時候,當靈魂被配合的時候,當被活埋的女孩被詢問的時候: 「她為什麼罪過而遭殺害呢?」”
太陽、月亮和星星都會消失,即使是一頭懷孕的駱駝,沙漠阿拉伯人最寶貴的財產,也沒有永恆的價值,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行為:
(99:6-8) “在那日,人們將紛紛地離散,以便他們得見自己行為的報應。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,將見其善報;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,將見其惡報。”
那些在當時看來不重要的事,會被證明其實是重大的; 自私和不友善的微小行為,或者相反,未經考慮的慷慨行為將成為衡量人的標準,任何人能為了真主而行這些善行:(90:13-16) “是釋放奴隸,或在饑荒日賑濟親戚的孤兒,或困窮的貧民;”
都會在天堂得到永恆的獎勵,但那些專注於自私獲取物質財富的人,並不關心有需要的人,將在熊熊烈火中受到懲罰。但《古蘭經》並不只是宣揚一種粗俗的世界末日般的地獄景象,相反地,真主用的(阿拉伯文)烈火一詞,其實是反映了悲傷而不是憤怒。
其後詳細闡述天堂、地獄和審判的大概狀況,重要的是,古蘭經大部份是以現在式、或現在進行式的文法,來迫使聆聽者必須正視這些審判是臨近的,必定發生在眼前的。清算的日子不僅僅是一個遙遠的事件,這也是此時此地的”真相大白的關鍵時刻”。試探性的、親密的提問和使用現在式的文法,來迫使聽眾和提醒他們,每天都要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。當知道自己在地球上浪費了很多時間,而為時已晚而無法做任何事情時,這會是什麼感覺呢?

《古蘭經》堅持的問道:“你的人生,何去何從?” 人類並非天生邪惡,但人們是健忘的,而又非常渴望將這些不舒服的想法,可以拋諸腦後,所以,人們需要不斷的被提醒。故此,真主常敦促穆罕默德(ﷺ)要 “提醒人們,而你所能做的就是提醒他們。”

因此,人們必須有自我意識,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他們必須培養 (تقوى‎ ) 阿拉伯讀音 “德華”,這個詞有時被翻譯為“敬畏”,但更適合翻譯為 “意識”,即每當做任何事情或要說每句說話時,都有清楚的意識,知道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,都是有把真主安拉考慮在內的。人們必須不斷提防自私、不公、貪婪和傲慢。與其用對地獄的恐懼來嚇唬自己,不如利用時間去思考和觀察真主在大自然裡慷慨的跡象,並效法祂的仁慈:

(88:17-20) “難道他們不觀察嗎?駱駝是怎樣造成的,天是怎樣升高的,山巒是怎樣豎起的,大地是怎樣展開的。”

整個宇宙就像一層薄紗,掩蓋了它的造物主的存在。晝夜的輪流、日月的交替、賜予生命的雨水、人類的奇妙構造,都是充滿著真主存在的證據。通過以持續和有紀律的方式觀察這些跡象,人們便會意識到他們背後有難以表達的現實,並充滿感激之情。

那段時間的 “古萊氏” 人鄙視弱者;他們認為人們的失敗和貧窮,因為他們缺乏了貴族的出生,故此認為對窮人、孤兒或寡婦,他們沒有義務要幫助。但是,當他們了解到自己的生命在每一刻都是依賴真主,所有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是恩典時,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弱點,他們的傲慢就會因敬畏、意識和驚嘆而得到緩和。他們會放下傲慢,不再自以為所有的成就,純粹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而得到,和放下驕傲,無論是人類還是偶像,他們都會拒絕向任何生物低頭。先知穆罕默德(ﷺ)希望麥加的每個男人、女人和孩子都能發展出發自內心的謙卑和感恩,這種感恩應該是人類應有的狀況特徵。

先知穆罕默德(ﷺ)不僅僅滿足於只為社會外在的改革,他認為,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轉變,任何改變都只會變得膚淺和短暫。故此,他們會聚在一起禮拜,透過禮拜稍稍干擾他們的日常事務,從而幫助他們記念真主安拉,這是他們的首要任務。受過 “穆魯瓦” 洗禮的男人和女人,很難接受要像奴隸一樣般卑躬屈膝,所以,有許多 “古萊氏” 人都被這種卑躬屈膝的禮拜姿勢冒犯了。但是禮拜的身體常規象徵著,他們整個人對真主完全投降服從(即”伊斯蘭”的意思),真正的為真主在肉體上和心理上,都放下身段。”穆斯林” 是阿拉伯文,是指這些做出順服的男人或女人,並以成為真主的奴隸而自豪。

其次,穆斯林社區的成員必須將他們收入的一小部分用於施捨給窮人,這種“純粹的奉獻”,消除了遊牧民族的人傳統慷慨只為交換條件和自我彰顯形象,不再如以往般表現出魯莽、一次性過度的慷慨,反而是為部落中較弱的成員做出了定期的幫助。新貴族不再是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做善事的人,而是那些孜孜不倦地實踐行善的人,這個革新的做法,被稱為心靈淨化過程。通過照顧窮人和有需要的人,和解放奴隸,每天做一些小小的善舉,穆斯林學會了如何擁有慈悲的美德,並逐漸獲得一種負責任、關懷的精神,這種精神模仿了真主安拉的慷慨。如果他們堅持下去,他們就會清除內心的驕傲和自私,達到心靈上的完善。

三年來,先知穆罕默德(ﷺ)保持低調,只向精心挑選的人講道,在公元615年時,真主指示他將他的信息傳達給自己的族群。

上一頁目錄下一頁